close

經濟日報╱記者 謝偉姝】

基金規模縮水、瀕臨清算邊緣,到底該清算還是勉力維持好?站在投資人角度,清算是可能影響到投資布局,但如果投信勉力維持一檔基金,不論從管理、績效與投資人服務的角度來看,都不見得對投資人有利。


該下架清算,或合併到其他基金,投信在面對基金規模日益縮減已不敷成本時,應該採取斷然措施,釐清與整合產品線。


一位投信副總分析,平衡型基金的管理費率約為百分之1.2 ,如果基金規模為2億元,投信可收的管理費約200多萬元,這些錢要養一個基金經理人、會計與後台人員一年。


「這樣當然無法提供給投資人好的服務,」該副總說,人事成本問題在投信內相當常見,因此,常見一位基金經理人同時操兩檔以上的基金。


從平衡型基金的「基本面」來看,這些基金也非賣相這麼差。除少數幾檔績效真的很差、無法獲投資人認同外,股債配置兼具下,平衡型基金績效也相對股票型基金穩當。


投信的基金數目太多,缺乏明確產品分隔,也是讓投資人混淆的原因。由於平衡型基金賣相不好,最近台股震盪大,投信推出的新台股基金,雖然訴求波動度低,但也都避開平衡字眼,有強調模組操作的計量基金、靈活配置基金等。


基金既已規模縮減至不敷成本,基於提供投資人服務不打折,投信應該進行整併,在整合後全力衝刺績效,「給投資人一個交代」;如果基金未來發展真的無望,決定清算,也必須給予投資人更為優惠的轉換選擇。


【2007/12/13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way01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