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97)年6月20日馬總統上任滿月,台股從520的9,309點狂瀉1,400    多點,跌破8千點大關,以7,902點作收。不只股民遍地哀號,連買投資型保單的大戶以及大賣投資型保單的業務員都一臉慘綠,許多業務員因此不敢去拜訪保戶,更別說上門推銷新商品。

 

不只連結台股或台股基金的投資標的慘賠,歐美或亞洲等新興市場的股市也跌跌不休,連曾經紅極一時的金磚、金鑽等國也無一倖免。

 

過去每逢股市不景氣,「投資型保單必須長期持有,不必在意短期的表現」這樣的說法,是否還能夠讓業務員拿來安撫客戶呢?

 

很不幸,全球知名證券公司的調查指出,看空股市的投資人已竄升到10年來的新高,而高達四分之一以上的基金經理人因為看壞未來的經濟與企業獲利前景,已持續減碼股市、提高現金持有比重。通貨膨脹的壓力無法紓解,經濟發展前景不樂觀,更使得許多基金經理人認為未來一年全球經濟將持續走軟。

 

面對這樣的狀況,過去以投資型保單為銷售主力的公司或業務員不僅失去開發新客戶的著力點,甚至無法維持與舊客戶的關係。

 

從一些數字的變化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例如,保單的贖回或解約狀況。

 

96年壽險業支付給保戶的各項金額為8,639億元,其中光是解約金就占了4,070億元,占47%,換句話說,壽險業每付出100元,就有47元是因為保戶要求解約所致,不僅創下歷年新高,且6年間成長了2.2倍。而今年迄今投資型保單的獲利狀況普遍遠低於保戶預期,解約潮恐怕很難避免。

 

投資型保單業務銳減則是另外一例。

 

今年5月,投資型保單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大幅萎縮至300億元不到,占整體業務的比重更跌破5成,占率一路從二月份的64%、三月份的58%、四月份的53%,掉到41%!投資型保單過去每個月均以4、5百億元進帳的亮麗光景,短期間內大概很難再現。

 

問題是,就如同商品名稱冠上「投資」二字,保險就不再只是保險一樣,購買者的身分除了是「保戶」,也是「投資人」。投資人對於投資標的的盈虧本來就有一體承受的權利與義務,如果缺乏這種認知或心理準備,買了投資型保單者在報酬率不如預期時,難免轉化為對業務員的反感或失望。

 

這個曾經是壽險市場最夯的商品,如今卻變成某些業務員無顏面對客戶的主要原因,正說明了只有堅持對保戶克盡誠實說明義務的業務員,才能夠在景氣最差的時候,仍舊獲得保戶的信任。

 

~全文為235期(2008年7月號)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社論」

 

【2008-07-01,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電子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way01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